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欢,5岁的朋友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成长变得日趋完善,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微信朋友圈五岁啦!让我们一起回顾它的成长[图]图片1

 

1、从小圈子到大社交

2012年朋友圈刚出现的时候,朋友圈属于一个相对隐私和封闭的圈子。

2012年8月微信更新了4.2版本,朋友圈随之分别上线了评论回复功能以增加选择可见范围。

随后9月份的微信4.3版本,朋友圈增加了你可以不查看某人的朋友圈更新,并可以把朋友圈上的私密照片设为公开。

2013年8月微信的5.0版本是一次较大的更新。朋友圈新增了收藏功能,可以收藏聊天、公众号和朋友圈信息。

2014年3月和5月,微信相继更新5.21版本和5.3版本,更新朋友圈时可以附上所在的餐馆或景点,也可以创建新的位置信息。

2015年1月,朋友圈彻底开放,它上线了第一批广告。

2016年11月和12月,支持在朋友圈发布本地视频和支持朋友圈发图片时进行编辑,朋友圈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样化,具备开放的社交工具的属性。随后为隐私保护,支持用户仅向好友展示半年的朋友圈。在选择展示半年的朋友圈的基础上,增加了仅支持展示3天内的朋友圈。

2、用户增加的焦虑

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发现:35.7%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,其中19.7%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,13.8%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。朋友圈逐渐充斥着广告、营销文、不明所以的拉票求赞和危言耸听的谣言,真正有效的社交、情感交流被淹没在这些无效的垃圾信息中,令人不堪忍受。

3、朋友圈垃圾信息泛滥

人的群居动物属性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转移到微信上,通过朋友圈了解好友的近况,甚至夫妻之间通过朋友圈更快知悉彼此的动态,作为社会中的一员,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现实。有的用户是害怕打扰他人,当自己兴致勃勃分享一篇励志文章,对朋友圈的别人而言或许就是垃圾信息,所以担心自己传播的内容会给他人带来困扰,让自己的隐私暴露于他人眼皮底下,也对潜在的未知社交信息感到恐惧。另外一种就是自己的朋友圈发出去之后,立马变成智障强迫症,每隔几分钟就要打开朋友圈看看有几个赞,都有什么留言,然后在一个个红圈的数字里洋洋得意。

4、微信跟微博从竞争到共处

2012年微信朋友圈推出之时,新浪微博上大V、段子手、意见领袖和广告商已成气候,个体用户的分享变得不再重要,信息实现爆炸性增长,信息获取变得更加碎片化。而朋友圈的出现让社交重回圈子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密社交,用户在沟通中联络感情的需求更容易在朋友圈中获得满足。上线于2009年的新浪微博,在打败腾讯、搜狐和网易等门户微博业务后,却没能逃过微信的冲击,微信把微博用户成批量地“虹吸”过去。2013年开始新浪微博陷入沉寂,活跃用户下降四成,Q1日活用户仅增长300万。但是随着朋友圈在2015年陆续接入更多的内容分享、微商和广告,微博(新浪微博在2014年改名为微博)推出全媒体平台战略,引入网红,增加用户之间的互动,从2015年开始,股价从8美元直蹿50美元。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百亿美元。